请输入关键字

“学生汇”第十七期生物沙龙在研究院举行

发布时间:2018-01-02 14:59

12月16日,“学生汇”第十七期生物沙龙在研究院研发楼二楼多功能厅举行。


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主任于建荣做题为“2017年生命健康与生物技术领域国际前沿进展亮点回顾”学术报告。于老师基于对wed of science、innography、clinicaltrials.gov、及cortellis数据库分析并讲解了2017全球生命科学研究总体态势;并基于对F1000、热点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的分享回顾了2017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亮点,于老师重点介绍了在肠道微生物和多种疾病的发病关系、“生命零件”的合成、神经变性疾病疗法新机制、人工智能助力癌症研究、蛋白质结构探索、结构生物学研究工具、非编码RNA与疾病机制、表观遗传学与疾病的关联、体内构建CAR-T细胞、基因组编辑对人类胚胎进行致病基因修正、体外**造血干细、全身PET扫描仪、3D生物打印人造器官、石墨烯传感器、第一代测序仪NovaSeq、首款“me-too”短效胰岛素等2017年生命与生物科学界在新机制、新技术、新仪器、新产品等方面取代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,与会人员就相关关注方向与张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。


此外,于老师还对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“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产出评价π指数”进行了介绍,π指数是用于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产出评价的指数(Productivity Index,PI),该指数聚焦“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”领域,结合现存评价指标和本领域学科特点,立足专家评议和论文影响力等定性和定量指标,旨在客观反映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科研产出、质量和贡献。大家认为,当今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迅猛发展,研究成果层出不穷,学科日益交叉会聚,中国的科研创新亟需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评估体系及方法。π指数以此为契机,瞄准高质量期刊和论文,对相关科研产出质量和机构贡献度进行科学分析,客观反映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相关机构和世界机构之间的位置,为相关机构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的预测提供可借鉴的参考。


“学生汇”是就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进行交流的网络平台,由来自于**、企业、科研单位、金融、媒体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自发组成,定期举行线下生物沙龙活动。本次活动已是在中粮集团举办的第七次生物沙龙活动。  


研究院院长郝小明、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任志武、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李寅、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、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生物技术处处长刘斌、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新兴产业二处李新处长、以及中科院、发改委、中央电视台、相关高新技术企业、金融机构人员和研究院生物技术中心有关人员约20人参加会议。